目前,我国应在了解国外先进经验的前提下,通过研究立项、标准制定、测评要求等方式尽快缩小差距,并督促企业进行风险控制。
1. 了解国际先进经验才能“知己知彼”
美国的NIST-800-161标准发表于2015年4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这个标准其实并不单纯聚焦软件供应链安全技术,而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系统的风险管理指南。更多的是从风险控制的视角,制定流程、规则,识别、评估风险等级,确保信息系统风险可控。
,针对商用信息技术软件及固件进行审查的研究项目。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各种检测软硬件存在的隐蔽行为。项目周期4年,项目经费约5000万美元。
工业界的尝试Grafeas项目是由Google、IBM、红帽公司(Red Hat)、杰蛙科技(JFrog)等公司联合开发的开源项目,用于统一设计和管理软件供应链,从而提升其安全性。
2. 开展相关研究项目、流程标准及测评项目
相对美国自2013年开始的研究项目,2015年给出的风险管理指南,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空白。应通过研究项目、流程标准、项目测评准入等方式,对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具体包括:
第一,研究项目引导。对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进行定义和分类,积累通用测试集,探索代码和二进制检测能力,完善相关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筛选出优秀的研究团队和方法论。
第二,流程标准开路。探索符合国情的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指南,指定流程规范,对风险进行评估和规范。
第三,测评准入。对重点项目进行测评准入,软件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应成为一票否决因素。
3. 督促企业相关投入
重点项目和企业应该具备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如发现风险应及时上报,持续确保核心系统的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