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傍晚,港股投资者千呼万唤盼星星盼月亮盼日出的深港通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港股方面入选标的为市值50亿以上的恒生小型股指成份股。
很明显,50亿是道危险的线,我的直觉是:找那些50亿上下的。没到50亿的,会拼了老命把市值往50亿做。勉强超过50亿的,则要抓紧再往上冒一点,脱离危险区。如果是一家刚好超过50亿,而且基本面又在大反转的,那就是极佳标的。
在我看来,慧聪网就是这么一家公司。这公司我盯了很久,看着股价从最高的25元左右一路惨不忍睹跌下来,到了如今5元左右的位置,市值刚好50亿左右,又是小型股指成份股。经过一番仔细研究,觉得有底部反转的大机会,特此分享,抛砖引玉。
▌先简单讲下大逻辑
慧聪网是我国最早一批的B2B商务运营商。公司1992年从杂志起家,2002年转型到网络,03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14年转至香港主板市场。如今在B2B市场排行老二,老大当然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了。
慧聪网之前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B2B 1.0的模式,提供信息服务,主打会员产品(买卖通)和展示广告产品(标王),这种收入模式在之前还做的挺好的,但是到了2014年,因为宏观经济的走低,还有B2B本身的属性问题(B类电商较C类更难达成交易,这类展示广告服务的价值遭到用户质疑),慧聪以前做的1.0业务遇到了瓶颈,所以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开始转型,走以交易金融为核心的B2B 2.0模式。
也正是因为转型期,虽然公司收入虽然比较稳定,但是投入更大,利润就一年比一年低,当然股价也是充分反映了的——从25元干到了5元。
所以慧聪能不能底部反转的核心逻辑就是:转型能否成功?
刚好慧聪几天前发布了中期业绩,所以我就顺便结合中期业绩的一些运营数据,看看公司转型的效果和进展。
▌下面来详细的说
1)什么是B2B 1.0 和B2B 2.0
B2B 1.0的关键词就是:信息。
1.0收入模式,说直白点就是网站上打广告,商户竞价排名,网上开店交纳会员费等。
B2B 2.0的关键词就是:交易,金融。
因为B2B和我们上淘宝买东西不一样,上淘宝可能你浏览下网页,看看用户评论,然后就下单买了。而B2B,商业客户下单买个东西都是几十上百万的,这个不是随便浏览浏览网页就能搞定的,客户对于自己想要商品的质量,大小,形状等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而以前基本上商户之间的其他事项,包括验货,交易,融资等都由商户自己之间去完成,而慧聪就只管收点会员费,打打广告,这种模式其实对商户来说很没有效率,慧聪分到手的银子也有限。
所以现在慧聪开始深入参与到交易的全环节中去,客户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找慧聪,慧聪扮演撮合交易的角色,而交易则使用慧聪的慧付宝,解决商户之间的交易困扰,就像当年的支付宝之于淘宝那样。至于金融,因为B2B的交易额都非常大,所以很少能一次性付清,商户都会寻求一些短期的过桥贷款之类的,而以前都是商户自己找渠道解决,非常麻烦,现在慧聪帮助一站式搞定。
换句话说,慧聪不再只是开个舞厅,而是一个一站式的婚介所:撮合男女双方见面,促成双方达成交易并提供交易工具,帮助办理结婚证,并提供贷款买婚房。
反过来,当慧聪的B2B 2.0深入介入到交易和金融中去后,对于商户来说等于是和慧聪绑定的更加紧密,也更加依赖慧聪,这样反过来必然促进慧聪1.0的业务,这个从慧聪互联网服务板块中期收入增长这一点就能看出。
2)B2B 2.0目前效果如何?
交易方面:
公司2015年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总交易金额)只有区区56亿,而今年一季度就完成58.6亿,上半年更是完成了152亿,环比增速都是一两倍。2015年年底,公司总裁郭江曾公开宣称慧聪网将以2016年全网GMV500亿作为目标,按照现在这个增速,500亿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于为什么能上的这么快,主要是因为本来B2B通过慧聪这个渠道完成的交易量就很大,只是以前慧聪不参与进去,现在慧聪通过开发慧付宝支付软件参与交易环节,并且实行免费政策,尝试让更多细分行业类目的B2B交易通过慧付宝完成(以前只是极个别类目试水性的开通了支付环节),包括慧聪在顺德开的O2O家电城,只要商家在网上完成了一定额度的交易额,慧聪就可以退还租金,这些都可以看作在推广慧聪的交易。
所以我相信,只要推广政策作的好,GMV未来上个千亿都是轻轻松松。就比如说脚手架这个东西,一年全国的交易额就是3000亿,算上安装费,就是万亿的级别,这种B2B细分环节,别人根本做不来,慧聪随便捞一点就是一个不小的体量。
金融方面:
前面也说了,B2B 2.0中有重要一环是金融,出发点是因为大金额的交易不可能一次性付清,会牵扯到公司的账期,现金流等等,往往需要短期借款。 所以慧聪做了一个很聪明的安排:与大股东神州数码合资成立了一家小贷公司(股权40:60),这个小贷公司拥有全国性的小额贷款牌照,此牌照全国范围内只有5家获批,拥有正式的全国小贷服务资格。
懂行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有天然的B端客户流量(这正是慧聪的天然优势),小贷就是一棵摇钱树。
然后这个小贷公司为了能获取充足和低价的资金来源,慧聪还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动作:入股了一家内蒙古的银行—金谷农商行,拿到了银行牌照。这个入股暂时没有全部完成,完成后预计占比10%。
这个动作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这个银行,慧聪的小贷公司就能获得稳定的,充足的,低价的资金用于小贷业务——有天然B端客户,又有廉价资金来源,想不赚钱都难。
目前慧聪这个小贷公司注册资本10个亿,股东借款5个亿,15个亿资金,在2016年中,公司授出贷款余额约为19亿,几乎还没有开始放杠杆。一旦开始加杠杆,授出的额度可以更多。按照上半年增速,慧聪16年贷款余额大概率会达到或超过25亿,17年保守应该达到40亿。(15年底贷款余额13亿,16年1季度17亿,年中19亿,增长非常稳定)
小贷的利率一般为年化15%-20%之间,目前因为有运营成本,所以公司16年上半年小贷净利润率推测应大约是4%,但是这个运营成本基本等于是固定成本,随着杠杆资金的纳入,后面的的利差收入基本就是等于净利润了(从小贷板块随着贷款余额的上涨,净利润率从15年上半年的2%增至今年上半年的4%就可以说明小贷具有明显资金边际效用递增的效果)。而杠杆资金成本撑死了不会过10%,平均多出的十个点,就全都是利润了。
这相对慧聪过往B2B1.0阶段的利润率,绝对是暴利。
8月17日,慧聪发了个公告,公告只是说了会从慧聪网大股东手上买一间“本公司之合营公司之全部或部分余下股本权益” 。
这个几乎都不用猜的,无疑就是上面提到的和神州数码(40:60)合资的那个小贷公司。也就是说,慧聪会把小贷公司神州数码手上那个60%的股权买回来,实现100%控股。
既然是摇钱树,当然不愿分享。
3)阿里巴巴VS慧聪,以及慧聪如何构建护城河
很多人会觉得B2B应该是阿里巴巴的天下,这个其实是想当然的想法。
B类电商和C类电商不同,行业之间运营模式千差万别,所以根本不是一个平台可以通吃的,比如,一个IC元器件2B领域,就支撑了科通芯城差不多200亿的市值。而当年阿里巴巴因为地缘关系,离温州和义乌这种服贸衣鞋小商品很近,所以阿里的优势是小商品和外贸,而工业上的,更多的还是慧聪在做。行业内也有“北慧聪,南阿里”的说法。
既然说到B2B细分行业的差别很大,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可以搞定,那么我们就可以看下慧聪都投资了哪些细分行业。
16年上半年,公司收购了浙江中服80.38%的股权,他旗下的B2B类网站有www.efy.com.cn(中国服装网),www.yifu.net(一服),www.51fashion.com.cn(时尚饰界),www.5143.cn(服装加盟网),www.nynet.com.cn(中国内衣网)以及www.kidsnet.cn(童装加盟网)等。眼花缭乱啊有木有!
还不能忘了公司收的中关村在线和上海钢联(300226.SZ),一个做IT的,一个做钢材的。
除此之外,公司还有入股了:第五城,主营化工,月均交易量4万吨以上;中模国际,主营脚手架;皮皮易,主营劳保用品,月均GMV千万以上;厘米科技,农村B2B,月均GMV500万以上;优蚁,MRO工业品,月均GMV千万以上;找棉网,主营棉花;搜布网,做布的;展小二,展览用品;一号建材;我爱轮胎网等等等等。
嗯对了,还有港股的科通芯城,做IC元器件B2B的。
这些B2B领域,虽然慧聪投的比例都不多,一般占股10%-25%左右,但足够和这些公司开展合作,推进B2B 2.0的交易和金融产品以及服务,这些投资也都逐渐组成了慧聪的护城河,而阿里巴巴现在都专注于淘宝天猫和云计算了,对这种小行业是没有兴趣,也无力顾及的。
相应的,慧聪网站上的存货单位数量(SKU,可以理解成商品数量)从15年底的4.85亿增涨到今年年中的5.61亿个。
所以我判断,慧聪通过上面交易+金融的聪明布局,假以时日,这个1.0到2.0的转型,大概率可以成功。而一旦成功,公司无疑就在一个大底上。
▌老板大力增持
转型会不会成功,管理层应该最有发言权。他们不会说,但他们会做。
进入5月,公司大股东郭江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包括场内增持,行使购股权,CB转股等方法不断增持自家股票,提升持股比例,前前后后一共增持了7次。
截至目前,郭江持股总数约1.25亿股,持股比例从8%提升至12.41%。同时公司的其他高管也在不停增持,高管刘军从0增持至4000万股,持股约3.96%。公司CFO李为旺增持至1835万股,约1.8%。高管持股总数1.84亿股,总共占比18.18%,超过目前第一大股东神州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