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柳城关注即可看更多本地新闻
邓崇坚
古法腐竹
邓崇坚,柳城客家人,放在一份机关单位的工作不干,偏偏要回家做腐竹。在旁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另类的人。
2007年,邓崇坚在驻澳部队退伍回到柳州,在柳州市某单位后勤部门工作。在接待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精明、细心的邓崇坚发现,城市里的很多就餐接待都偏向于选择原生态、无污染的食品。比如,本土的腐竹因为没有食品添加剂颇受欢迎。为此,邓崇坚萌生了回家制作腐竹供应城市消费群体的想法。
柳城广播电视台报道,详情请点击▽
大埔人竟在80℃豆浆中拉腐竹,很多人没见过
2015年,邓崇坚与妻子商量后,放弃了原来在城市的工作岗位回到柳城,开始与家里的亲戚开办作坊,一块制作腐竹。邓崇坚介绍说,刚开始制作腐竹几乎是一切从零开始,花了不少时间去拜访曾经用土法制作腐竹的长辈,还到桂林等地的企业考察、学习别人的生产流程、工艺,从中汲取经验。
土法制作腐竹的工序较为简单,首先要筛选黄豆,将豆粒中的秕豆、杂质等筛选出来,确保原料纯正。精选后的黄豆经过去皮、浸泡后才能磨豆浆。而后,还需用滤布将豆汁过滤出来,再倒入铁锅里煮一遍,在适当的温度下就开始将腐竹一片一片的拉成型。这些工序环环相扣,每道工序都有讲究,不能马虎。
邓崇坚说,干了这一行,他确实感觉到辛苦。每天凌晨天还没亮,就开始磨豆浆、煮豆浆、拉腐竹······,每天的制作过程都要持续8到10个小时。每天拉一次腐竹都在热气腾腾的作坊里忙碌,待在里头就跟蒸桑拿一样,每天都忙得汗流浃背。
采用人工烧柴的炉火温度比较难掌控,一边拉腐竹边,还得一边掌控火力的大小。煮豆浆时,头道浆、尾浆的浓度、温度都要把握好。头道浆火力不够,腐竹结皮就很慢;尾浆火力不控制好,就容易煮焦锅,即便把腐竹拉成型也会臭火烟。这样一来,从凌晨开始忙碌的成果就全部泡汤,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浪费原料。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拉好的腐竹要及时晾晒;遇到阴雨天气,还需要把成型的腐竹送入烘房进行烘干,防止腐竹发馊。
邓崇坚说,用土法加工腐竹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把传统的东西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能把它掌握好。摸索了一年多时间,邓崇坚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腐竹制作加工技术。每天加工多少腐竹,要下多少斤黄豆,放多少斤水,这些比例他都心里有数。他还练就了好眼力、好手艺,煮豆浆、拉腐竹的时候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根据豆浆起皮程度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腐竹拉成型,而且厚薄适中。
对于腐竹的加工工艺,邓崇坚除了遵循食材安全,不用转基因黄豆,不放食品添加剂以外,还一直坚持用柴火、铁锅煮豆浆,用手工拉腐竹。虽然土法加工的腐竹色泽色泽深浅不一,品相相对“难看”,但是邓崇坚认为,用柴火、铁锅煮豆浆拉的腐竹才属于返璞归真,口感最纯的。
2017年,柳城客家传统手工腐竹制作技艺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邓崇坚成为了这一技艺的传承人。
如今,邓崇坚将自己土法加工制作的腐竹命名为“客家上品”,每天生产、销售手工腐竹100公斤,每公斤35元,产品主要销往柳州市内的土菜馆及一些网络平台,据说最远销到了台湾等地。凭着一手技术,邓崇坚从一名机关后勤工作者转型成为一名“腐竹匠”,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图文:柳城县总工会 阿铁 老角 老吾 小廖)
看柳城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柳城县广播电视台主办
◆编辑:欧阳
◆审核:冯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