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新闻
公众号:XPTV_FM893
关注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6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也是一个粽香情浓的日子,端午这天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包粽子、吃粽子相信是不少人共同的端午记忆。节日这天,无论身在何地,许多人都会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节。今天我们一起去水塘镇拉博村听听彝族姑娘范文超和家人的端午记忆。
一大早,范文超就和家人忙活开了,当地有不吃粑粑不过端午的习俗,这也是范文超不远千里从打工地浙江赶回来的主要原因。分拣和清洗了山里采回来的芭蕉叶,生火下锅清炒花生米、切碎自制的红糖、割下火塘头上风干了一整年的腊肉,切成大小适中的肉丁······家里的妇女们分工明确、各自为这个端午最重要的仪式——包糯米粑粑做着食材准备。端午吃糯米粑粑不知从何时起,早已成了拉博彝家人的端午记忆。
和往年一样,在事先磨好的糯米面里加上适量清水,范文超开始照着奶奶教给的方式揉起糯米面来。八岁大的儿子十分好奇,小小的双手也跟着伸进了面盆里。代代相传的彝家糯米粑粑这一刻自然的续写着传承的故事,今年九十多岁的奶奶看着孙辈们热闹揉面的画面回想起了解放前一家人的端午。
范文超奶奶:去傣族家换回来一点(糯米)磨磨整粑粑,我们人多不够吃,娃娃多。一个人包一小个,多的没有,有不起。
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党的惠民春风让彝家人的生活告别了过去以粑粑裹腹的时代。市面上各种口味的粑粑丰富着人们的味蕾,但对于在外打拼多年的范文超来说,依旧代替不了家里人亲手包的这份糯米粑粑带来的充实,在她看来,吃着自家的糯米粑粑就是在咀嚼遥远而鲜活的记忆,回味家的味道。
范文超:我们这个包粑粑是一代传一代,我奶奶传给我妈然后我妈又传给我,以后我儿子长大我又传给我儿子媳妇,一代传一代,一到端午节就开始包这个粑粑,不包这个粑粑感觉就不像过节,包粑粑是我们的一种传统。
花生粑粑、腊肉粑粑、红糖粑粑、核桃仁粑粑,众多口味中,地道的茶叶粑粑是文超和家人每年端午的最爱,也是当地彝家人智慧获取自然馈赠的一道美食。
范文超:这个是我们自家种的野生茶,然后我们把它舂舂要包粑粑,包茶叶味的粑粑,清凉解毒的。
随着石碓的阵阵起落,范文超和奶奶将新鲜的雨季山茶舂出茶汁。再用适量清水揉捏过滤后,将绿色的汁液倒入糯米面中,经过不断揉捏,面团逐渐呈现出淡淡绿色,这时候,在热水浸烫叶面变得柔软的芭蕉叶上沾上少许香油,一家老小开始了热闹的粑粑制作。一个个面团包裹上各种食材、只见一裹一捏间,一个个糯米粑粑便渐渐成型。上柴锅蒸制三十多分钟后,伴着锅里冒出的团团热气,淡淡的茶香、糯米香充斥着整个厨房,着实令人垂涎欲滴。
热气腾腾的粑粑出锅,一家人分享劳动果实的时刻到了。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们细细咀嚼回味······或说着口中味道、或聊着村里村外的见闻,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端午的美味。
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剥开粑粑那一刻似乎也剥开了专属于他们这个家的记忆,小小的粑粑里包进了一家人的孝顺、关爱、牵挂,也演变成了彝家人勤劳、善良的另一种传承。过完端午,范文超和村里的其他打工者一样又要踏上异乡打拼路,她说想把糯米粑粑带给外地的朋友尝尝,同时带着家里代代相传的勤劳和善良在异乡城市继续奋力打拼。
范文超:小时候我奶奶说给我们好日子是自己要从自己手掌心里面苦出来的,现在养殖种植国家也挺重视,我打算有点本钱就想自己回来创业,种植或者养殖。
【记 者:谢春梅】
【编 辑:杨玉婷】
【图文编辑:陈韵伊】
【审 核:杨玉婷】
《新平新闻》播出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首播:20:30
重播:22:00
12:30(次日)
请输入文字
新平新闻
XPTV_FM893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